江苏省小学信息科技优课展示研讨活动
在宜兴市实验小学参加的“江苏省小学信息科技优课展示研讨活动”中,孙会老师精心设计了一节以“多样化的沟通与交流”为主题的课程。这节课程全面展示了人类沟通方式的演变过程,从古老的象形文字和语言的起源,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以至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体现了每一步技术的革新都在深度推动着人类交流方式的转型。
课程初阶,孙会老师详解了早期人类如何利用象形文字和语言来记录并传递信息,这些沟通工具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的组织和发展奠定了基石。他进一步指出,印刷术的出现,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使文化和科技知识能够跨地域扩散,催生了文艺复兴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运动。
进入近现代,孙会老师讲述了电报和电话如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通信速度和模式,这些技术的实现使得信息几乎可以即时传递,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孙会老师也特别强调了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起,这两项技术的结合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更重塑了现代社会的交流形态,包括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即时通讯等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和应用。
课程的后半部分转向了未来,孙会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当前和未来沟通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鼓励他们探索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学习。为了使课程更加生动和实际,孙会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技术。
这些互动式的学习活动包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游戏。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分组探讨不同时代的沟通工具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通信技术,研究并向全班展示这项技术的历史背景、工作原理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模拟实验中,学生们需要使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平台来完成一个项目任务,实际操作现代的通信工具,体验这些工具在协调和沟通中的效率和便捷。而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生们扮演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使用那个时代的沟通方式来解决一些挑战问题。
通过深入讲解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孙会老师的课程不仅让学生们对人类沟通方式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将信息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